最新热点
人间百味杂陈,唯“甜”快乐永恒——甜味行业发展趋势浅析
自史前时期以来,人类就知道了如何从自然界食物中摄取甜味,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手工制糖阶段,糖的产量较低,甚至成为了贵族才能享用的昂贵食物。到了现代发展出机械化制糖,糖的产量大幅增加,才使得糖成为了大众都可以随意享用的食物。
嗜食甜食,是演化带给人类的天性,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好甜口,因为在自然界中,偏甜的植物对灵长类多有益,而偏苦的植物多有毒,故遇甜则安、遇甜则乐成为共同的体验。
灵长类动物大脑相对发达,人类尤明显,大脑会消耗身体全部热量的20%,单靠植物性食物,则人类肠道至少要比现在长数倍,好在人类学会了熟食,大大降低了消化压力,此外,糖能高效率地提供热量,所以我们才能供养得起大脑这个“奢侈”的器官。
但也正是由于糖的成瘾性较强,过度的摄入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压、心血管、骨质疏松、胆结石、视神经炎等,甚至会引发任性、易冲动、易暴躁的“甜食综合征”。因此,近现代的消费者和公司,都在不断研发,探索蔗糖之外,更健康,无负担的“甜”。
本文至上而下,综合梳理了海内外甜味市场(蔗糖/淀粉糖/甜味剂)的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和竞争格局,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构这个庞大复杂的市场,Enjoy。
01
全球甜味市场的分类和各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
1. 蔗糖和淀粉糖为主体的千亿级市场,稳定增长
全球甜味市场主要分为三类产品:蔗糖(食糖)、淀粉糖和甜味剂。
◆ 蔗糖(食糖):食糖是目前全球人类主要摄入的糖分来源。目前全球工业端产值约3000亿人民币左右。主要从甘蔗(85%)和甜菜(15%)中提取获得。全球主要的产糖国为巴西(甘蔗)、印度(甘蔗)、欧盟(甜菜),中国(甘蔗),美国(甘蔗)等。由于糖属于国家的重要物资,各国生产的糖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或通过保护性协议进行销售,进入世界市场上进行流通的糖仅占全球食糖总产量的1/3-1/4,且其中一部分受政府双边协议的支配,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不足20%。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蔗糖消费国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受制于自然条件和经营能力的限制,我国的食糖产业一直效率不高,价格居高不下,我国同期的国内的食糖价格一般是进口糖的一倍左右。因此我国对国内的食糖也采取了进口关税配额等贸易保护政策,但近年来中国的糖企发展均不尽人意,亏损严重。
◆ 淀粉糖(主要为果葡糖浆):淀粉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全球主要为玉米淀粉,也有少数其他类淀粉如薯类和米类),经过不同程度的水解酶解的深加工衍生物,主要包括果葡糖浆、麦芽糖、葡萄糖等。2019年全球工业产值约为400亿左右。其中果葡糖浆占到全球市场的85%左右,10%左右为麦芽糖和结晶葡萄糖,另外5%为其他淀粉糖。主要的生产市场为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由于成本原因,与海外市场相比,我国淀粉糖在整体甜味市场中的结构,和具体的产品分布均与海外有较大的不同,淀粉糖占比整体不高,且果葡糖浆在淀粉糖中占比相对较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麦芽糖和结晶葡萄糖生产国,占到全球85%左右的市场份额。
◆ 甜味剂(含糖醇):甜味剂是非蔗糖、淀粉糖的其他能够赋予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的统称,种类繁多(全球范围内已知50余种,有合法工业化应用30种左右),我国批准使用其中的18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倍数甜味剂的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75%左右,同时也是糖醇类甜味剂生产的大国。
2. 减糖/控糖渐成趋势,结构缓慢调整
食糖市场发展趋势:
近年来,食糖市场在工业领域受到成本较低(同等甜价比)的淀粉糖和高倍率甜味剂的冲击,同时下游需求端受到各国政府控糖的管控,人民的控糖意识逐渐提升。需求整体增速缓慢。历史五年全球复合增速不到0.8%,且从2017年到现在更是呈现几乎停滞的趋势。对比目前全球人口每年超过1%的增长,全球人均食糖消费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不过,虽然市场一直存在甜味剂、淀粉糖对食糖的冲击担忧,食糖作为最广泛使用,工业基础最雄厚的甜味产业,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食糖的市场份额变化将会是较缓慢的。
延展资料
◆ 公共健康意识增强:糖类物质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高糖高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比率及龋齿比率不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无糖/低糖产品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
◆ 政府推动代糖进度:降糖上升至国家管控层面,多数国家征税控糖。根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均已将降糖提升到国家强制管控层面,并逐步制定和颁布针对高糖领域食品的征税政策。
◆ 企业纷纷推出代糖产品:随着公共健康意识的增强,政府的推动,全球的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代糖产品。
淀粉糖市场发展趋势:
全球淀粉糖过去五年的历史复合增速在7%左右,显著高于食糖增速。作为淀粉糖主产品(85%)的果葡糖浆在美国等主流市场的价格仅为食糖的1/3,在部分食品工业对食糖形成了替代性的冲击。近年来,由于果葡糖浆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发达国家相关机构的质疑,如过度食用导致脂肪肝和糖尿病等,因此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淀粉糖的需求和产量增速。
甜味剂市场发展趋势(以中国为例):
甜味剂主要分为糖醇类和非糖醇类甜味剂两大类。糖醇类属于低倍数甜味剂,非糖醇类甜味剂一般为高倍数甜味剂。两者过去五年的历史复合增长率为8%左右。由于全球的甜味剂繁多且统计口径不一,无法相对准确判断市场规模和增速,多处数据源存在较大差异,而我国是高倍数甜味剂的主要生产国(75%),也是糖醇类甜味剂生产大国,因此采用我国甜味剂产量和增速作为示例参考。
02
中国甜味市场的分类和各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
1. 我国食糖市场:集中度较高,增长缓慢,相较海外人均消费较少
糖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量和产值在我国农业经济居第四位,仅次于 粮食、油料,棉花。但我国的糖业大而不强,土地资质较差,天然种植条件劣势。品种老化,亩产提升空间小。户均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制糖加工厂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的食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我国是食糖的进口国而非出口国,每年进口食糖300-400万吨,且走私糖的情况较为严重。
广西为最大的食糖生产省份(主要为甘蔗),占了全国生产的70%左右,其次是云南(10%)和广东(5%)。目前,全国共有制糖生产企业(集团)139家,开工糖厂296家,其中,甜菜糖生产企业(集团)24家,糖厂45家;甘蔗糖生产企业(集团)115家,糖厂251家;炼糖企业9家。近年来,制糖企业集团总数有所减少,糖厂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Top 10 >60%,集中度相对较高。近两年糖厂亏损很严重,市场曾经一度出现糖价倒挂的现象。
我国食糖下游的应用主要为乳制品,饮料,糖果等,相较于世界平均食糖消耗水平来说,我国的食糖消耗量相对较低,有潜在的增长空间,但受制于我国糖业的客观现状和国民饮食结构习惯与海外的不同,近年来我国的整体食糖消费的增速也不快。
2. 我国淀粉糖市场:麦芽糖和结晶葡萄糖占比较高,需求疲软,产能过剩
淀粉糖在我国的历史比食糖早得多,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粮食短缺和淀粉糖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淀粉糖长期处于小而分散,价格高的情况。后来随着我国粮食自己自足率的提高,国家大力发展淀粉糖行业,行业不断整合,整体的产能从2000年的100万吨逐步攀升到了2019年的2200万吨。
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问题,相比于国际市场,我国的果葡糖浆价格相对较高,而结晶葡萄糖和麦芽糖产品价格相对国际市场较低,因此,相对于全世界果葡糖浆占整体淀粉糖产量的85%,我国果葡糖浆产量仅占全部淀粉糖产量的35%,而结晶葡萄糖和麦芽糖浆占比较高,发展也相对稳定。
2011年以后,国内淀粉糖逐步进入行业整合期,市场成熟度相对较高,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大厂不断扩产,但下游需求却没有跟上。自2010年以后,淀粉糖行业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状态,近5年开工率一直维持在60%左右。全国由于行业大厂新投产企业投产,产能出现较大增加,但需求疲软,可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供需过剩的状态难以改变。
从地区来看淀粉糖生产主要集中在原料产区。山东省、广东省、河北省和吉林省的产量超过百万吨,位居前四位。且我国淀粉糖市场生产集中度也较高,2019年淀粉糖总产量前十强企业(集团)产量总计868.29万吨,占总产量的60.49%。
3. 我国的甜味剂市场:全球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增速较快,品种繁多,产能分散,上市公司不直接竞争,各有千秋
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18种,均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按照甜味剂特性和下游应用,我们将其分成糖醇类甜味剂和非糖醇类甜味剂两类:
糖醇类甜味剂:
产量历史五年复合增速8%,相对稳定,国内产值规模约50亿(按各细分品类阿里巴巴网价格指数推导),以山梨醇(液体及固体,占糖醇类产品产量75%左右,净出口,产量的10%出口)、麦芽糖醇(液体及固体,占糖醇类产品产量10%左右)、木糖醇(液体及固体,占糖醇类产品产量4%,净出口,产量的75左右%出口)、赤藓糖醇(占糖醇类产品产量4%左右-2019年)。其中,山梨醇、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的增速相对稳定。18年开始赤藓糖醇由于下游应用爆发实现每年80%左右的增长。
糖醇类甜味剂的特点:单糖经催化氢化及硼氢化钠还原为相应的多元醇,不容易被人体代谢吸收,低GI值,食用过多容易引起腹泻,一般用于做低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或者高甜度甜味剂的填充剂。物理性质相对粘稠,可以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增稠,保湿等,一般虽然比蔗糖低,但依然具有一定热量(赤藓糖醇是唯一一个糖醇类产品可以写零卡的)。糖醇类甜味剂的下游主要是食品、药品、日化产品及其他化工原料。
非糖醇类甜味剂:
产量历史五年复合增速8%,18年前增速较快,18年后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于甜味剂市场结构调整,新型甜味剂对旧的甜味剂进行替代。
分类一般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市场上广泛计算的2019年全球90亿人民币产值,国内65亿人民币产值指该细分市场规模。非糖醇类甜味剂下游主要是食品饮料。
由于甜味剂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化工合成、生物发酵、植物提取等),且现阶段市场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的甜味剂市场产能格局相对分散。全国生产不同类型的甜味剂的工厂和企业多达200多家,规模相对都较小。上市公司中,只有保龄宝是以代糖(功能糖)作为主业的,其他上市公司如金禾实业/莱茵生物其甜味剂业务占比都不高于50%,且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都不同,差异化竞争。
甜味剂行业发展特征:
1)国内逐渐淘汰落后产能,内部结构正在更新换代
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一/二/三代人工甜味剂,目前普遍安全性存在质疑,其中糖精和甜蜜素已被世界大部分国家禁用(但在中国依然是主流)。阿斯巴甜目前全球应用较广泛,但近年来安全性受到一定质疑(致癌)。未来以上三种甜味剂产能会逐渐出清。
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第四/五/六代甜味剂,其中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过去5年发展较为迅速(我国主产国,但历史上以出口为主),而纽甜尚处于导入期,产量极小。
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甜苷:是我国目前使用相对广泛的两种天然甜味剂。(甘草酸铵多应用于药品,酸性环境下失甜,稳定性差,索马甜:上游农作物我国无规模种植)。
2) 海外新型和天然甜味剂的应用发展远超国内
2016年-2018年3年期间,国际上主流发达国家在食品饮料新品开发比例上,更多的使用了新型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新品使用新型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比例超过了50%。而同期的中国新品使用比例仅为5%,相较海外有较大的差距。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我国的人均食糖实际摄入量实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成年人肥胖率为6.7%(全球倒数第五),美国肥胖率为38%,我国糖尿病患者实际患病率为5%左右,美国为14%。因此人们实际的控糖意识和需求并不像海外一样强烈。
另一方面,我国在控糖方面的政策相比全球其他国家相对宽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强制性糖税政策,我国的健康中国行动政策更多是倡导性的建议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并没有强制性的税收惩罚措施,相比于减盐、限油,中国政府对于糖的使用更多的是“控”,因此国内的企业改变既有工业SOP,研发新产品的动力不足。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大,结构分层明显,因此,对于生活水平较好的消费群体来说,减糖的愿望和需求是逐渐强烈的,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的应用会是国内食品饮料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目前消费者在减糖/控糖的具体认知上存在较多的困扰和误解,缺乏刚性(患病/税收)动力,因此,国内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的发展,需要伴随着下游知名品牌的大量消费者教育。
3) 出于安全和健康考虑,“健康天然”的概念受到消费者偏爱
以日本市场为例,2016-2018年,低值的普通砂糖呈现下降趋势,有着“健康”、“天然”概念的红糖(蔗糖)、功能性低聚糖(甜味剂)出现上升趋势,而其他功能性甜味剂替代产品,并未如出现增长,反而略有下降。这主要是表现了两点
1. 各国的广大消费者对于健康天然有着偏好,愿意为其支付溢价,但对各种类型的糖/甜味剂对身体的具体利弊,成分含量,是否天然等问题,存在着认知不清和认知误区,很容易受到舆论和品牌的引导;
2. 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非单一的指标考量。
一般来说甜味剂的使用考虑4个因素:性价比(甜价)、稳定性(质构)、安全性、口感,其中前两点主要是工业端在关注,而后两点主要是消费者在关注。
近年来,高甜度人工甜味剂(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以高甜价比成为食品饮料生产厂商主要使用的“代糖”。但由于感知“人工合成”的安全性问题,消费者对人工甜味剂的接受程度较低,甜菊糖苷作为高倍天然甜味剂的代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也成为了近年来热门的话题。
4) 受成本、风味,质构的影响,不同甜味剂之间不能完全替代,需精准切分市场
风味:蔗糖、果葡糖浆和不同的甜味剂之间存在较大的口感差异,由于食糖的味道广泛被全球人群所接受。经调研,全球超过一半的人群会认为说甜味剂的味道不如蔗糖,不同甜味剂和糖之间的甜度曲线也很难达成一致(如罗汉果甜苷会有很强的后甜感),因此,低成本地模拟蔗糖的风味和质构特性是目前所有甜味剂工业研究的方向之一。
质构:除了提供甜味之外,食糖在食品工业中还提供了很多其他的作用,如提鲜、增稠,上色等。而不同的甜味剂,在质构上会和食糖有着各种不一样的特性,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是不能完全替代蔗糖的。在1949年-2005年这50年间,以美国为例,虽然现在的1-6代人工甜味剂和如甜菊糖之类的天然甜味剂先后被发现,但除了饮料食糖占比消费变动经历了大幅下滑(淀粉糖:果葡糖浆的替代),随后相对平稳;食糖在面包、谷物、糖果点心以及冰淇淋和乳制品使用占比则呈现大致上的上涨趋势;罐装,瓶装和冷冻食品的消费则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他食品使用的消费占比则相对平稳。因此,甜味剂对于食糖/果葡糖浆的大规模替代是小概率事件。
场景:不同的甜味剂代糖在下游使用时会有不同的场景标签,如“便宜”、“口感好”、“稳定”、“安全”“天然”、“健康”、“保健”、“零卡”等,因此,甜味剂的发展不能一味思考对于食糖的替代,更多的是要找到自己下游应用的细分市场及细分需求人群。
03
几种主流天然/零卡非糖醇类甜味剂对比
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甜味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了起来,从单纯的甜,再到减肥减脂的零卡,再到追求天然。近年来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一众低脂零卡的饮料品牌的爆火,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对于更好,更天然的甜味追求的缩影。以下,我们列举了几种目前市面上食品饮料厂商所主要采用的主流高倍数甜味剂对比。
04
结 语
以上研究,是我们初步、简单的从宏观的角度去勾勒了甜味市场的轮廓外型,甜味是人类味觉中重要的一味,人们对甜味的认知和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工业端对于更好更优质的甜的技术路径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在庞大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健康和分层的甜味需求,是未来甜味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基本源动力,并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