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
未雨绸缪增强防范意识 风险与管控助力零售业生存发展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零售业对于民生的重要作用凸显。自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失去平衡,加之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零售业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零售业如何应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体系,防范风险,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的风险弹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0中国零售业风险管理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国范围内零售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当前我国零售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旨在为我国零售企业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启发和借鉴。
风险管理助企业实现核心价值
《报告》对企业风险管理与中国零售行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组织在创造、保持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结合战略制定和执行,赖以进行管理风险的文化、能力和实践。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到今天,其重心已从单纯关注损失控制转移到更加关注机遇。风险管理被视为战略制定的重要组成和识别机遇、创造和保留价值的必要部分,可以最大程度地辅助企业创造和实现核心价值。不同于企业额外或者是单独的活动,企业风险管理应嵌入式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即融入企业的战略和运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运用风险管理来保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9中国连锁百强》名单,2019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近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门店总数14.4万个,同比增长5.9%。共有18家企业在2019年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宏观环境中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
零售行业微观风险特性表现为:一是竞争风险较大。我国零售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较为激烈。2000—2019年的20年间,连锁百强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均小于12%,2009年后更是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二是消费增长区域转移及群体消费行为变化。目前,农村地区交通、物流、通信等零售消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网络新生代和千年一代愿为凸显其个性和生活价值的事物支付更高价格,网络新生代的消费能力凸显。
三是网络发展带来消费模式变化。民众越来越习惯并倾向于网络购物,网上零售额在社零总额的占比也不断提升。疫情下的居家隔离逆向推动实体零售企业发展线上业务,并在短时间内强化企业线上业务能力。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交通成本提高,大型连锁超市客流量不断下降,实体门店销售面临不断被分流的风险。
四是供应链建设愈发重要。疫情期间区域封闭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对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和柔性有较大的考验。后疫情时代,对供应链风险的重视程度会得到显著提升,供应链风险管理也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战略类风险成关注点
按照COSO对企业风险的分类,《报告》对百余家零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零售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战略类风险 战略风险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它既受到其他风险的影响,也会对其他风险的管理起到指导性作用。零售企业一般采取设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设置投资决策部门的方式管理战略类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64%的管理者认为战略风险是未来五年的最大风险,其次分别是营运风险(20%)、合规风险(9%)、财务风险(7%)。
合规类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于合规目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组织合规要求或承诺的不合规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来表述。
近年来,有关监管部门也不断推出、完善企业合规方面的法律法规,对零售行业的合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带来了消费需求的新变化,零售业线上化、数字化的转型提速,这也使得零售企业面临新的合规挑战。
零售企业主要由法务部、内控部进行合规风险的预防、处理工作。大型零售企业一般配有独立的法务部、内控部进行合规风险的管理。
营运类风险 企业经营中的风险点可以分为:人员类、财产类、财务类、运输类、产品类等。资产损失风险是零售企业一直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类传统风险,零售企业已经推行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并设置专门管理部门。86%的受访者将人员风险列为所属企业主要担心的风险点,其次分别是财产、产品、财务和运输。
资金类风险 财务类风险会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零售企业一旦出现资不抵债,会导致无法及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继而导致经营活动中断。零售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应对已相对成熟,主要依赖会计、审计部门管控。
风险文化 企业风险文化体现为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调查中,32%的受访者认为公司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余的68%认为公司有明确的风险管理文化。有明确风险管理文化的样本中,持风险中性态度的企业居多,占比为51%,风险偏好的次之,企业占13%,风险厌恶的最少,占4%。
决策机制足以应对风险
为评估零售企业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水平,《报告》基于多方面指标,构建了我国零售企业风险管理指数,并讨论了不同特点的公司,其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
在企业风险管理的架构与作用方面,样本企业均有与风险管理相关的部门,其中,65%企业认为审计部门具有风险管理职责。其次是法律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占比分别为63%和56%。风险管理部门数量方面,51%的样本企业设置5个及以内,49%的企业设置6个及以上。受访企业中有75%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的整体风险治理、管理策略及工作方法负责,而25%企业未有相关设置。69%的受访者认为公司风险管理治理框架及决策机制足够应对未来五年的最大风险,其余的31%认为不能。
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别,一是经常提供更好地抓住未来机会的建设性意见;二是除了指出不足,还帮助分析未来机会;三是重点是挑毛病、指出不足。三种类型占比分别为41%、45%和13%。
此外,72%的受访者表示,所属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能够支持公司未来5年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需求,28%认为不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90%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10%认为不需要。有92%受访者认为应当通过公司培训来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64%认为应当通过公司考核,还有人认为可以通过监管部门培训和监管部门任职资格核准来提高,占比分别为69%和58%。
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管理措施选择与实施、报告和监督等环节。70%样本针对公司战略制定了风险管理策略。制定策略的样本中,74%的公司风险管理周期能够与公司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开发等周期相匹配,6%不匹配,其余为不确定。72%的受访者反馈风险管理工作(识别、评估、转移、报告)具有明确的周期性,其余28%没有明确周期性。约有45%的样本企业明确对标了相关的国际或国内标准,其中以ISO31000和COSO为主,7%的样本没有对标,2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风险规避是零售企业采用最多的手段。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转换这三类措施使用的频率次之,平均约为20%,而风险自留、(事前)风险补偿、非传统风险转移这三种方式的使用较少。
风险转移的主要措施为保险,主要类型包括人员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运输保险等,使用上述四种商业保险的样本占总样本比重分别为92%、86%、75%、62%。同时使用上述四种保险的样本企业占48%,仅有3%的样本企业未使用上述任何一项保险。
因地制宜实施风险管理
《报告》建议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观。全面风险管理观的核心包括以下几方面:风险管理不仅指损失控制,还包括价值创造;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构建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为主体的三道防线;综合运用各类风险管理措施。
要因地制宜地实施风险管理。首先,风险管理应与业态、公司紧密结合。风险管理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其核心是为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保障,所以要与企业的业务和发展轨迹相结合。
其次,风险管理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随着国内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消费升级、消费分级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本地化、区域化品牌逐渐崛起,对本土化风险管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运用科技助力企业科学实施风险管理。当前,众多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品牌成功的重要指标。零售企业既要对数字化新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也要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新方法来实现风险管理。
一是利用科技进行风险管理,在保证风险管理效果的同时,降低零售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二是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我国零售行业的全渠道发展为大数据风险识别和预防提供了基础。互联网电商企业具有明显的数据优势;传统零售企业也在线上化的过程中提升了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大数据和AI是被最多受访者认为会影响零售业风险管理的技术。
建立风险管理行业标准和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我国零售行业尚未制定明确、一致的风险管理行业标准,各企业风险管理的治理体系与工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零售行业管理者们普遍认同风险管理行业标准的重要性。所有受访者均认为,应该基于零售行业的特殊性,对于风险管理框架和工作方法进行整体梳理,制定零售行业的风险管理标准,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
此外,随着风险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各行各业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未来,应从人才储备和在职人员技能提升两方面入手,提升零售企业风险管理人才的存量和增量,激活零售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