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组件

版权所有: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   闽ICP备14011719号  
地址:泉州市温陵路148号原粮食局7楼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泉州

关注公众号

最新热点

数字赋能 绿色发展丨祝贺金百利:荣获2023年福建省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贻庆食品杯”2023年南安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联赛棋类比赛在新侨中学举办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晞一行莅临长汀盼盼指导!
全球棕榈油绿色转型关头,望向中国
“淄博烧烤”火到全国,淄博小饼“一饼难求”

《中国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报告》发布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六项巨大成就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国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报告》。报告显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粮食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报告指出,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近6.7亿吨,连续6年超过6.5亿吨,平均每亩粮食产量达到382公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取得新进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一半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数千个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实现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0%、85%。

食物供应体系不断健全

  农业农村市场化水平持续提升,在流通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农业品牌创建、市场调控机制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报告指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批发市场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沟通城乡、衔接产销、运行快捷的流通网络,建立起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连锁超市、零售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为补充,仓储设施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冷链物流建设日趋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主体,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逐步形成。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750亿元。农产品期货市场快速成长,目前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已有27个、期权品种6个,农产品期货市场规模排名全球第二,防范农业市场风险的作用日益突出。

  多元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生产涌现出多种形式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则由众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经销商、经纪人和中介机构等组成。多元化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紧密连接,催生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包括“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终端”“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等。中国食品加工规模企业数目有较大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2020年,中国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96万亿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加大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耕地保护取得成效。全面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0亿亩。

  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大力普及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了0.56,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7%、76%,绿色生产正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先后启动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休渔禁渔、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补助政策,并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田、森林、草原、海洋、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外来物种入侵预防控制,全国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出现好转。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目前,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1%。

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报告特别提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国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膳食品种丰富多样。2019年,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蔬菜和水果的人均产量分别为25.0公斤、38.7公斤、46.4公斤、22.9公斤、515.9公斤和196公斤。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

  营养水平不断改善。据国家卫健委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2172千卡,蛋白质65克,脂肪80克,碳水化合物301克。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了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贫血率为8.7%,6—17岁儿童青少年贫血率为6.1%,孕妇贫血率为13.6%,与2015年相比均有显著下降。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一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卓著。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脱贫群众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农业对外合作成果突出

  报告显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对外合作关系不断拓展。目前,中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形成了东盟与中日韩农业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等农业合作机制。

  农业南南合作取得成效。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农业专家和农业职业教师、开展农业管理与技术培训以及援助各类农业物资等多种方式,把中国农业发展的适用技术、成功经验、技术装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10—2015年,中国共承担23个农业援外组225人次外派管理任务,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育新技术428项,完成各类工程建设项目52项,开展技术培训近4万人次。圆满完成433期农业援外培训任务,共培训外国农业官员、技术人员等11628人次。2020年,针对蝗灾影响,向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发展中国家援助400余吨马拉硫磷农药、背负式机动喷雾机2000余台、手持超低量喷雾机3500余台以及防护服、面罩和手套各4000套。同时,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齐心协力、务实高效推进在中国建设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转运抗疫物资提供支持。据了解,自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南南合作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占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国别数量的47%,占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派出总人数的60%。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中国专家在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向东道国示范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近10万当地农民接受了实践培训,超过100万小农从中受益,受到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