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组件

版权所有: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   闽ICP备14011719号  
地址:泉州市温陵路148号原粮食局7楼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泉州

关注公众号

最新热点

坚守初心,逐梦前行——泉州中泉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
力诚食品肉博士首次亮相第十一届中国食材电商节
副会长动态│友臣集团再次摘星ITI!
力诚食品组织开展2023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携手盼盼食品共奔跑!2023成都双遗马拉松热力开跑

寻找未来超级食品原材料 (下)

白芸豆提取物—配方仍需更科学

  白芸豆提取物也属于当下较为热门的超级原材料,它被大量应用于淀粉阻断剂、抗糖丸、阻糖片中,满足消费者吃而不胖的生活需求。白芸豆提取物中含有的α-淀粉酶抑制剂成分含量及活性成分较高。

  1974年,含有α-淀粉酶抑制剂的减肥产品面市。2001年,专家发现白芸豆提取物中存在大量α-淀粉酶抑制剂。至此,白芸豆提取物成为超级原材料,欧美市场上出现大量含有该提取物的膳食补充剂。

  我国对白芸豆的研究是在2008年,科学研究组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国内首次白芸豆提取物验证安全性、功效性的人体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交叉试验,调查了白芸豆提取物在降低体重方面的效果。随后原国家卫生部认可其作为普通食品使用,应用在膳食补充剂、食品、饮料和宠物食品当中。

  通常人们在餐前食用两片淀粉阻断片,可阻断食物内70%—80%淀粉的酶分解,最后在消化道端自然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也不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但是,研究人士对其减肥作用还存在一定质疑。因为它只对淀粉产生抑制作用,对于其他单糖或双糖的碳水化合物无效。也就是说,它不能抑制水果、甜点中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化合物。市面上过度宣传和营销导致消费者误认为只要吃了这两片小小的抑制剂,就能吃任何碳水食物。其次,α-淀粉酶抑制剂只在口腔中存在高活性,一旦到胃里,其活性明显降低,无法抵制淀粉分解。然而淀粉在口腔内消化的占比非常低,大部分淀粉是在胃里被分解的。因此,要真正发挥其作用,研究人员必须做大量实验,总结出一个科学的复配配方。

  同时,不同原料的成分也有差异。BUFFX创始人亢乐表示,其品牌使用的白芸豆提取物是美国一家公司的原材料,活性成分与其他公司提供的成分就有很大的差距,成本价格是同类商品的5—10倍。

  白芸豆提取物种天然有一种微苦的口感,如何覆盖掉苦味,让消费者觉得好吃,愿意重复购买,也是品牌们需要考量和反复试验的。

益生菌—保证活性最重要

  相比前几种超级原材料,中国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度较高。

  益生菌的教育成本低,这种超级原材料在市场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6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850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为11.83%。

  研究表明,肠道内至少需要给予8亿益生菌,才能抑制肠道内的有害菌,保持肠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消化道不良者、婴幼儿、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中老年人有补充益生菌的需要。然而益生菌的活性较弱,温度过低或过高以及环境过酸都会导致菌株失去活性,因此所有含益生菌的食材和药品都要冷藏保存。

  针对这一问题,Minayo公司与美国杜邦、江南大学产学研实践基地的工厂合作,试图改进工厂压片技术的压力和过机速度,试图保证益生菌的活性,最终以酸奶片的形式售卖给消费者。

甜菊糖—探寻代糖不止步

  随着抗糖理念的普及,标榜“0卡0糖0脂”的低糖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甜菊糖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甜味剂,正逐渐取代人工甜味剂。

  甜菊糖是由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糖苷合成物,热量低,甜味是食糖的200—300倍,是人工甜味剂的优质替代品。植物甜叶菊来自南美,拉瓜尼族人种植和使用超过1500年,主要用于药草和代糖。日本最早将甜菊糖作为甜味剂,真正投入商业使用是近10年的事情。

  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认定甜菊糖可用于食品添加的标准,欧盟到2011年才批准。

  我国应用甜菊糖的饮料品牌并不多,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开始种植甜叶菊,如今是世界上甜菊糖产量和出口量最高的国家,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0%,主要出口美国。2016年,我国甜菊糖出口额达到14.5亿美元。

  然而生产商们在提取甜菊糖过程中遇到过困难。由于甜菊糖是从甜叶菊植物中萃取的甜菊糖苷净化而来,甜味过后会产生苦味,影响口感。甜菊糖制造商PureCircle曾提取出不带苦味的甜菊糖,但因为技术和设备投入巨大,很多生产商无法负担巨额成本。所以许多饮料企业选择按照比例将甜菊糖和蔗糖混合使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掩盖苦味。

  喜茶也曾参与到甜菊糖的供应链中,和供应商重新研发新的甜菊糖品种,将茶饮中的冰糖浆从含糖量75克/100克,降到了4.5克/100克,热量降低了90%。

  饮料企业永不止步于寻找甜菊糖这一种甜味剂。元气森林就将另一种甜味剂赤藓糖醇应用到气泡水、乳茶等饮品中。

  赤藓糖醇由葡萄糖发酵而成,使用功能上和甜菊糖有异曲同工之处,热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又保持70%的蔗糖甜度。研究表明,赤藓糖醇不易被人体消化,90%的赤藓糖醇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剩余10%进入大肠,也不易被肠道菌群发酵,食用安全性高。

叶黄素—眼睛复印机里的碳粉

  叶黄素是人体视眼睛内的主要营养成分,分布在晶状体、视网膜和黄斑区上,有着“眼黄金”的美誉,是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和水果中的天然色素。

  如果把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比喻成复印机,叶黄素好比复印机里的碳粉。当人体缺少叶黄素时,无法复印影像,也无法过滤掉对眼睛造成伤害的蓝光,从而出现视力衰弱、视疲劳、散光、老花眼、白内障等情况。由于这种成分人体无法产生,必须靠外部摄入获得,因此带有叶黄素成分的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成为当下热门产品之一。

  调查显示,每天摄入6—10毫克叶黄素可有效降低随年龄增高,氧化应激加强所致的眼科疾病风险。

茶氨酸—食品中的“调味料”

  茶氨酸(L-Theanine)是一种游离氨基酸,天然存在于茶叶和食用褐绒盖牛肝菌中。科学研究显示,L-茶氨酸在减少主观压力反应、优化睡眠、延缓衰老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韩曦子说:“茶氨酸最核心的功效是舒缓毛细血管血压,解决起床头疼的问题。”于是,其研发团队将茶氨酸和GABA两种原材料复配起来,既帮助入睡,又能舒缓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茶氨酸易溶于水,可以添加到烘焙、冷冻点心等食品中。日本将这款超级原材料用于巧克力、果冻、布丁、清凉饮料等产品中。茶氨酸本身作为茶叶中生津润甜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成为其他食品中的“调味料”,抑制其他原材料带来的苦味和辣味。如果在大麦茶和可可等自带苦味的饮料中加入0.1%的L-茶氨酸,可取代甜味剂改善其口感。

  根据淘宝销售数据显示,2020年双十一期间,功能营养食品成为中国食品消费终端销售额TOP1。食品饮料全类目销售额排名前100的品牌中,功能营养零售品牌就有20个。

  功能性食品的丰富和发展有赖于新原料的诞生和新技术的加持。因为每一个新食品原料许可都会带来后续产业的升级,因此其合规性需要经过长期的标准化研究:首先是着重安全性的评估,这需要国家围绕食品安全法和新食品安全性的审查管理规定,由国家卫健委委托的专业机构来做,通过组织专家审查和社会化的意见征求。

  认可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还仅仅只是开始,从原料到在食物中科学合理的应用,还需要开展原料质量规格、产品检验方法等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同时,新的物质要进入普通食品里,对于大众消费者也需要有一个科普的过程。而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科学基础支撑是核心。有了技术支撑才能有好的产品,才能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真正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鲜少有品牌方或厂商拥有独立研发能力,且上游供应链集中程度高,在整个功能性食品品类里,同类产品间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新消费品牌的竞争,更多是包装设计、品牌营销、流量投放和运营等方面的竞争,真正从科学实验角度出发做产品的品牌少之又少。

  无论是有大量科研验证的胶原蛋白还是当下被称为智商税的玻尿酸、白芸豆提取物,这些超级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功能性食品,想要真正被中国消费者像日常食品一样对待,不仅需要各产业链的宣传普及,更需要大量科学实验和验证,仅停留在营销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专家和品牌永远在寻找下一种超级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