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组件

版权所有:泉州市食品行业协会   闽ICP备14011719号  
地址:泉州市温陵路148号原粮食局7楼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泉州

关注公众号

最新热点

数字赋能 绿色发展丨祝贺金百利:荣获2023年福建省第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贻庆食品杯”2023年南安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联赛棋类比赛在新侨中学举办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晞一行莅临长汀盼盼指导!
全球棕榈油绿色转型关头,望向中国
“淄博烧烤”火到全国,淄博小饼“一饼难求”

褪黑素原料备案在即 需求带动助眠经济兴起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辅酶Q10等5种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公开征求意见的反馈信息。这意味着,继2019年3月份发布的《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一)》之后,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将迎来更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此次反馈信息,涉及辅酶Q10、褪黑素、鱼油、破壁灵芝孢子粉和螺旋藻等保健食品原料,是2017年CFDA发布的26种《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保健功能目录研究专项课题招标公告》中的5种原料。之所以这5种原料能够率先进入备案范围,主要原因在于其受众规模大、产品数量多、企业申请频繁,相关的功能研究、技术评价、国内外应用现状等依据较为充分,安全性和市场需求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撑。

  特殊食品查询平台显示,经批准的5种保健食品原料数量分别是辅酶Q10 177款、褪黑素125款、鱼油231款、破壁灵芝孢子粉200款、螺旋藻185款。在这5种保健食品原料中,褪黑素产品的数量最少,仅为125款,其中还有多款是早期以进口身份出现的产品,目前早已经退出市场。即便如此,因为潜在的市场需求,褪黑素仍然是市场上不多见的“叫好”产品。

  睡眠市场“苏醒”

  睡眠本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自然状态,但如今并非如此,高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彻夜难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睡眠障碍率达27%。而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4.6%的居民(约3亿)睡眠有问题,其中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中老年人失眠发生率更是高达60%。

  睡眠问题也越来越年轻化。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相关数据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能保持良好作息习惯的人仅占17.5%。《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6到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中,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高达62.9%,并且随着信息化、媒体化的不断渗透,青少年的睡眠时间还在持续被压榨。

  需求带动助眠经济的趋势愈演愈烈。具有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一直是睡眠经济的重要一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整体睡眠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万亿元,其中睡眠产品市场占整体市场的84.31%,服务市场占15.69%。

  褪黑素“叫好又叫座”

  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很多,压力、疾病、作息规律等都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干扰,但归根结底在于神经的自律性调节。因此很多具有神经调节功能的产品,也被认为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比如茶叶茶氨酸、γ-氨基丁酸、酸枣仁、酸樱桃、加纳籽、褪黑素等,其中褪黑素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能够使一种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发亮,因而命名为褪黑素。它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中,含量水平随每天的时间变化,是人体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内源性调节因子。褪黑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35岁以后,体内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将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会随之提高,而褪黑素水平降低、睡眠减少也是人类脑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市场研究发现,褪黑素正成为北美睡眠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长幅度从第十位跃居第二位,从2018年的2.854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3.677亿美元,增长了28.8%。国内市场对于褪黑素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正从传统的褪黑素生产转向技术应用型。

  褪黑素在应用上主要以改善睡眠为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还有更多的保健功能,比如:抗氧化功能。研究指出,褪黑素及其代谢产物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少自由基对于细胞的损害,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提升免疫功能。褪黑素作为一种内源性物质,其作用发挥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状况有关联,可通过提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褪黑素属于类激素性物质,作为保健食品的成分也引发一定争议。目前对于褪黑素的研究并不够完善,但安全性有保障。与加拿大(每日用量0.1毫克—10毫克)、欧盟(每日用量≥0.5毫克)等地的限量相比,我国1毫克—3毫克的每日限量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同时在产品配伍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根据2005年发布的《氨基酸螯合物等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第四条规定,产品配方中除褪黑素和必要的辅料(赋形剂)外,不得添加其他成分(除维生素B6)。此次备案意见也沿用了此项规定,通过多种方式来确保褪黑素的规范应用。